王学平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追问》发表在《宁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该文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因素较多,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本身看,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有待于进一步科学;二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追问;三是对“什么是共产主义”有待于进一步“注释”。马克思主义是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共产主义是共同生产主义,是同舟共济主义,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主义。
刘雅静的论文《社会治理创新:理论蕴涵、实践困境与路径探寻》发表在《理论导刊》2014年第10期。该文认为,社会治理创新是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理性选择。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面临的政府管制模式制约、公民社会力量微弱、公民治理能力低下等障碍,应从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本两方面入手,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广泛合作的社会治理格局。具体而言,可通过推进行政改革,发挥政府作为重要治理主体的主导性作用,建立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实施的程序性制度;拓展公民社会参与路径;提升基层民众社会治理能力;建立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衔接运作机制等途径探索并践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王娟的论文《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浅析》发表在《兰台世界》2014年10月下旬刊。该文认为,“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政策的鲜明特色即以农业为本,限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最初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提到奖励耕战,再到汉武帝打击商贾发展农业经济,这些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严重滋长了小农意识和闭关锁国的封闭思想,制约了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进程,推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出现,阻碍了商业文化的发展。
张铁军的论文《劳务移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发表在《宁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该文认为,劳务移民是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的一种重要形式。劳务移民的城市适应是其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交往、自身文化心理等方面不断变化、调试的行为过程。文章通过对宁夏大武口区星海镇移民安置区的实地调研,从工作情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社会保障以及社区参与等方面分析了劳务移民的城市适应状况,并从政府、社会、社区以及劳务移民自身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其早日适应并融入安置地城镇生产生活。
王生发的论文《中阿经贸合作:文化契合下的经济共融》发表在《回族研究》2014年第2期。该文认为,文化是我们生活的高级层面之物,是人类进步的标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与交流。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虽同为东方文化,但两者之间确有差异。所以,在当前研究中阿文化,寻找其契合点,寻求中阿共同核心价值观,为中阿经贸合作和谐、持久、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思考。最后作者结论,中阿之间,对待两大文化,我们应遵循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定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阿之间文化要相互承认、尊重、欣赏、吸收,这是深化发展中阿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