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研处原研究馆员梁春阳的学术专著《新媒体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于2017年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专著是梁春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策略研究(12BZZ017)”的最终成果,是我校近年来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创制《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测评体系》,该《测评体系》由5个子系统(官司微博综合绩效、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回应与处置能力、主流媒体影响力、网络舆情社会环境)和48个具体项目构成,运用5个子系统和48个具体项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全方位、多角度测评与比较研究,显示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指数”为77.86(全国平均指数值为100),在全国处于“弱”的层次。归纳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生成与发展的特殊性。(1)民族或宗教因素是引起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最主要“热源因子”。(2)网络舆情危机形成中的“群体极化”“协同过滤”现象相对明显。(3)网络舆情传播的“首因效应”“民粹效应”尤为突出。(4)网络舆情动员呈现出“线上动员与线下行动有机结合”的特征。(5)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极易受到境外政治组织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尤其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看,目前存在着“不愿面对”“不会面对”“无力应对”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缺乏善用网络媒体的理念;二是缺乏正确的“稳定观”,三是缺乏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四是缺乏健全的责任体制。从地区实际出发,除应采取一系列“共性”的对策外,还须遵循少数民族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特殊规律,采取相应举措。(1)积极发挥宗教团体组织的共同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宗教网络舆情领域的“正能量”全覆盖。(2)构建“双语”或“多语”网络舆情监测、研判体系,实现各语种网络舆情的全覆盖、常态化监测。(3)实施“信息普惠化民生服务工程”,实现民生服务与舆情引导的有机融合。(4)构建“网格化”的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体制,尽力做到将危机化解、处置于萌芽状态。(5)鼓励、激励党政干部用少数民族语文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活动,并以浩然之气坚守网络舆情阵地。(6)加速对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发现、培养、引导,引领网络民主健康发展。
该专著旨在科学测评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生成与发展的特殊性,进而为这些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供理论与策略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