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党的领导和社会动员的壮丽篇章
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灾区人民的顽强拼搏下,经过3年时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领导水平和强大执政能力。实践再次证明,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经受住重大考验
灾后恢复重建,直接关系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灾区的长远发展。在恢复重建中,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出台规划方案,加快推进民生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经受住了重大考验。
及时出台规划方案,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区恢复重建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做到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工作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以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在应急抢险的紧张时刻,党中央就作出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部署;震后第七天,就着手研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建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在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建项目相继建成,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实现了灾区基础设施的提升发展。
加快推进民生项目,着力保障和改善灾区民生。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民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确保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震后10天,四川省完成1500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1200万人过渡性住房安置攻坚。新建的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民生项目,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显著提高;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升级,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整的灾难救援及预防体系,包括灾前的防灾减灾、灾中的抗灾救灾和灾后的恢复重建等环节。其中,防灾减灾环节主要是倡导居安思危,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使人们在遇到灾难时能够通过自救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和损失。震后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组织人员到灾区调研,并于2008年底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自2009年起,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