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校科研 > 调研咨询报告
 
广西、海南、浙江三省(区)调研对宁夏中阿人才建设的启示及建议
 
时间:2012-03-07 10:29:31    来源:科研处    编辑:桑果果     浏览次数:
 

 

宁夏党校“中阿合作战略研究中心”
 
 
  按照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确定2011年度人才工作创新项目的通知》(宁人才【2011】6号)文件精神,“中阿经贸合作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研究”项目正式立项并给予资助。课题组副组长、自治区党校校委委员、校长助理赵磊博士一行四人,于2011年7月17日至25日,赴广西、海南、浙江三省(区),就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调研期间,与当地组织部、党校、教育厅(局)、人社厅(局)、商务厅(局)、民委、妇联、社科院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实地走访了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单位。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课题组对三省(区)的对外开放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基本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做法对于宁夏中阿人才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三省(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基本做法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建设水平日益提升,三省(区)在培养、引进和使用国际化、外向型人才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
  (一)以颁布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为契机推动人才工作
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必须注重规划先行。2010年9月,广西自治区发布了《广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力构建相对完备、配套的人才规划体系,创新政策涵盖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流动等各个环节。2010年9月,海南省发布了《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5月,浙江义乌市发布了《义乌市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均各自形成了对外开放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一些“亮点”。
  (二)以筑巢引凤的政策吸引人才
三省(区)都非常重视运用政策吸引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海南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的实际需要,从2009年起,每年分两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在琼内外相关媒体和网站集中发布,以吸引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2009年3月,出台了《海南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办法(试行)》,探索采用刚性调入、柔性流动、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产业引才等方式,加大对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
  广西针对人才的金字塔结构为塔基庞大、塔尖低矮、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且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施行了“1+3”人才政策,即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和《八桂学者制度试行办法》、《特聘专家制度试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以解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
从2009年开始,浙江义乌每年由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编制《义乌市紧缺人才导向目录和人才薪酬指导价》,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公开发布,并编印成小册子向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才发放。
  (三)以主动“走出去”的方式“招贤纳士”
2009年5月,海南首次组织引才引智代表团,赴美国开展了为期12天的以宣传海南、引才引智、建立海外人才联系渠道为主要任务的访问交流活动。目前,已经正式来琼到岗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有51人,6个海外创业人才重点项目注册落地,一批涉足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高新产业的海外创业团队纷至沓来。
广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引进高端智力。先后聘请了52位“两院”院士,为广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还专门面向北大、清华招收选调生,吸引了近100名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各地各部门。2008年,面向区外选拔48名高素质涉外领导人才。2009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50名区管高校、企业领导人才,并首次突破体制限制。2010年,实施“公开选拔选聘千人计划”,选拔总数达到1099名,其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急需人才337名。
  自2009年以来,浙江义乌每年赴香港招聘服务业高端人才。同时,组团赴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今年5月底,组团赴美国参加2011浙江民营资本与海外人才智力对接活动,提供投融资高管等6个岗位。
  (四)以一流的环境和服务留住人才
  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包括软硬件环境)的好坏。哪里的环境顺心、服务良好,人才就往哪里流动。因此,只有在政策、工作、生活等方面下功夫、上水平,才能吸引一流人才,作出一流业绩。
  2009年以来,海南人才办每月编制《海外人才对接与到岗跟进落实责任分工表》和《海外创业人才项目跟进落实责任分工表》,按人才类型和项目领域进行分类,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各职能部门按照分工主动跟进落实,加强与海外人才的联系和沟通,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为了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各类优秀人才在海南创业干事、建功立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海南省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实行“三个六”的鼓励扶持政策,包括六项优惠政策、六项重点支持、六项优先服务。
广西致力于精心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一流的服务环境,以赢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浙江义乌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五)以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培养人才
三省(区)一个个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才华的施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广阔平台。海南省相关厅局积极主动为海口国家高新区、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产业园等建设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并以此平台促进人才培养。
广西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创建了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32个、市级(厅局级)人才小高地96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近700名,其中柔性引进“两院”院士50多名,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技术骨干。目前,广西构建起以“八桂学者”为引领、以特聘专家为骨干、以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为基础、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开发新格局。
浙江义乌通过引进国内著名院校专家教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义乌创意园、科研院校虚拟研究院、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电子商务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等六大人才创新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意提供了规范化、高层次、宽领域的系统服务。
  二、三省(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必须看到,三省(区)对外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解决。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
经过努力,三省(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但是,人才总量还是相对不足。截止2010年底,广西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0多万人;体制内“三支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从2003年的17.6%上升为36.5%;博士后“两站”发展到40个。据统计,目前,广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才万人含量为23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止2010年底,浙江义乌拥有各类人才41.2万人,其中,中高层次人才5.86万人,商贸实用人才20余万人,造就了一支以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充满活力为主要特征的人才队伍。但是,与义务国际商贸发展的人才需求总量相比,目前的人才数量还是略显不足。
  (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
人才开发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合作、人才信息与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还存在着体制机制性障碍。比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有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还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局面,区域内的人才政策无法衔接与协调,全方位全面贯通的人才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导致人才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优势无法实现互补,人才智力无法实现共享,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外,海南以及浙江义乌也普遍存在人才交流合作的鼓励政策不足,各合作领域行业之间人才合作交流积极性不强等问题。
  (三)外向型人才不足,产业人才布局结构不合理
外向型人才较少,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才国际性交往较少,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互派尚未形成规模,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述省(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
产业人才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 大量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等行业。而沿海工业、港口建设、现代物流、建设规划、国际金融、国际会展、旅游开发与管理、现代农业等行业的人才显得不足。比如,广西人才的行业、区域、城乡分布不平衡。各行业从业人员当中,第一产业人员比例偏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偏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在人才区域分布上,70%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中心城市,且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人才相对不足。
  (四)人才公共服务不完善,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尖人才缺乏
目前,为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的人才公共服务匮乏,引导人才创业就业流动服务手段不足,一体化公共人才服务流程尚未形成,人才政策创新工作相对滞后,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尖人才缺乏,也是三省(区)深感头痛的难题。统计显示,广西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38万人,“两院”院士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04人,仅占全国的0.89%;“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名,仅占全国的0.5%;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人才短缺。
  三、三省(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对宁夏中阿人才建设的启示及建议
  (一)重要启示
  引才引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举措,三省(区)对外开放型人才工作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有益启示。
  第一,解放思想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前提。三省(区)的实践证明,思想不解放,就不可能有人才的大发展。只有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开发管理制度体系,为人才搭建良好的事业舞台,才能让人才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广西在人才工作方面,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将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人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先行区”。在试验区内,急需的紧缺高端人才可“来去自由”,不但办理引进手续“特事特办”,实现“无障碍进出”,在经济区内各市之间也可实现“无障碍流动”。通过设立“试验区”,建立海外人才集散地和融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于一体的信息集散港,是广西人才聚焦的最大亮点。宁夏要推动中阿人才建设,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就是要树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人才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国家层面和宁夏层面的中阿经贸合作。
  第二,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是聚集紧缺人才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的特点和变动规律。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调整人才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能级结构和地域分布,以期盘活人才存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是三省(区)发展的宝贵经验。宁夏未来要在中阿经贸合作中实现人才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于枸杞、马铃薯、酿酒葡萄、奶业、红枣、清真牛羊肉以及能源、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以比较优势增强吸引人才的竞争力,实现特色人才的积聚。
  第三,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所在。三省(区)的实践证明,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越是灵活,人才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近年来,海南实施灵活的人才工作政策和体制,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了平台。在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宁夏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将成为加快中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四,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是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途径。三省(区)的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人才有效使用、合理积聚的根本途径。宁夏在中阿人才建设上,无论是国内人才还是国际人才,无论是体制内人才还是体制外人才,只要是能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阿经贸合作作出贡献的,都要“敞开大门,敞开胸怀,招揽五湖四海人才”。同时,要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体系,要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大市场。
  (二)对策建议
推动中阿合作在宁夏的深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因此,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为中阿合作和宁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第一,健全完善“小省(区)、大网络”的人才工作体系。宁夏还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内陆省(区)、西部省(区)。目前,全国各省(区)都在争夺人才,都在营造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体制和政策环境。对宁夏来说,人才环境的竞争优势还不是很突出。宁夏要实现人才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发挥宁夏的各种优势,以“引智”为目标,采取兼职、讲学、咨询、科研合作、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开办高新企业等方式广招人才,形成“小省(区)、大网络”的人才工作体系,共同推动中阿合作和宁夏建设。
  第二,建立健全中阿人才发展的宏观分析与评估体系。对中阿经贸所需人才的种类、数量等,要“摸清家底,算清需求”。为此,应做到:
  1、建立中阿人才数据库。对现有人才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统计,全面掌握人才存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中阿人才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2、加强人才资源分析,定期发布中阿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阿专业人才信息平台,向社会定期发布中阿经贸合作所需人才行业、专业目录。
  3、拓宽中阿人才信息渠道。完善《宁夏人才网》建设,发挥网上人才市场快速便捷的优势,与全国各地人才市场联网,并与全国重点大学信息系统对接,拓宽人才信息渠道。
  4、开设海外高层次人才窗口。逐步地、有重点地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建设宁夏中阿人才信息中心和学术、经贸、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平台。
  5、提供网络化、专业化的中阿人才信息服务。提供与中阿合作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用人单位诚信档案的建立、查询、咨询等服务。
  第三,大力实施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突破现有人才政策规定,对高层次人才“发点球”。一是提高来宁工作院士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标准。二是对柔性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家级学科带头人、自治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紧缺人员,在安家费、周转房等方面提高待遇水平。三是向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发出邀请,通过高薪引进的方法,迅速提升宁夏的知名度,形成人才高地。
  2、制定中阿人才建设长期发展战略,吸引国内外知名院校人才。例如,对列入国家211工程院校毕业的硕博士提供多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位,同时允许其在科研机构和自治区重点企业中交流岗位。
  3、明确人才待遇,提高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一是在安居环境方面,大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没有住房的,允许其申请保障性住房。二是在就业环境方面,对引进的人才全额返还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三是在创业环境方面,设立创投基金、出台扶持微型企业政策;从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融资贴息等方面,鼓励支持人才创业;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孵化中阿合作急需的高科技企业。
  第四,努力构筑海内外项目化引才网络体系。项目是市场经济的主题,也是人才开发的载体。应进一步创新引才理念,牢固树立人才与项目一体化开发的理念,把项目化引才作为集聚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平台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宁夏应着眼于吸引国内一流人才的目标,根据项目的中长期计划,制定引才专项政策措施。大胆先行先试,确保引进的人才在编制、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推动优秀人才向重点项目集聚,实现项目建设与人才工作的“双赢”,力求实现“引进一位专家、带进一批人才、落实一批项目、推动一个产业”的鲶鱼效应。
  第五,建立健全中阿人才培养交流的相关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
  1、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常设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三方优势,实现中阿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和成果互惠。
  2、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通过财政等多种途径给予奖励。
  3、广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服务活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所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开展国际间人才交流、人才培养(训)、项目洽谈等活动。创造条件赴国外开展项目推介和人才招聘活动,建立国际智力资源工作网络,大力拓展与境外中介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的合作。
  第六,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在中阿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海南在这方面有成功经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海南省委组织部、海南省委党校就举办了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上述意见的专题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学者来琼授课,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宁夏来说,应尽早制定中阿经贸合作人才培训计划。其中,必须发挥党校在培养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大力度对领导干部进行中阿经贸合作的相关政策、前沿问题的培训。同时,在调研中了解到,浙江义乌宁夏商会参与宁夏中阿合作的意愿强烈。建议宁夏党校/行政学院可以为包括义乌宁夏商会在内的各商会的会员进行培训,如每年可选派30-50名会员到自治区党校学习培训,培训科目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投资理财、阿语语言提升、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参与中阿合作的积极性。
  第七,积极开展宁夏籍优秀人才智力回归。健全完善宁夏籍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积极开展柔性引才活动。人才流动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是双向选择的问题,不存在以走或留来评价双方水平。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同义乌宁夏商会的联系,多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目前,宁夏籍在浙江义乌的阿语翻译人才有1200多人,占义乌所有阿语翻译人才总量的95%-98%,他们与阿拉伯商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宁夏人在义乌做生意的主要领域有直接贸易、贸易服务、物流、餐饮业等。这些人才是联系宁夏与浙江义乌、宁夏与阿拉伯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必须要充分发挥好这部分人的作用。
  第八,宁夏中阿人才建设在中短期需要重点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依托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尽快成立“中阿研究中心”或“中阿研究院”,对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斯兰世界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并通过学术交流等形式,达到宣传宁夏,密切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作用。
  2、通过学术互访、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增强与阿拉伯国家高校的友好往来。适当引进阿拉伯国家的教师到宁夏大学等高校任教,主动与阿拉伯国家的高等学校合作,采取“2+2”、“3+1”、互派留学、举办研讨会、学术互访等形式,逐步实现学分互认、学历互认的目标。
  3、思考整合现有优势资源,将同心阿语学校、宁夏民族师范学院阿语专业、宁夏伊斯兰经学院阿语专业等高职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宁夏阿拉伯学院”。该学院分别设立阿拉伯语专业、国际贸易(阿拉伯国家方向)、国际金融(阿拉伯国家方向)、中阿文化与交流等专业,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阿人才。
  4、继续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孔子学院或孔子学堂。一方面培养阿拉伯国家的汉语人才、知华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阿语教师的水平,为在更多领域展开双边、多边合作奠定基础。
  5、建立面向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技能、产业人才培训中心。在中阿经贸论坛的框架内,通过订单式、项目制等形式的合作,吸纳中专、高职、农民工(包括生态移民劳务人员)等人员进入培训中心学习,经过针对性技能、语言等方面的培训,使培训合格者服务宁夏,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阿经贸合作的使者和形象大使。
  6、充分发挥宁夏医科大学等专业大学的作用,依托中医学、创伤外科、眼科、儿科等优势学科,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展开多方位的学术、民间交流。通过医疗服务等方式,增进双方了解、互信。
  7、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考虑申请在银川成立和建设“中阿经贸大学”,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培养复合型中阿学历教育人才。
第九,宁夏中阿人才建设在中长期需要重点处理好的“八大关系”。
  1、行政手段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服务。要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人才市场,落实人才择业自主权,推动人才流动,建立人才的社会使用和评价机制。同时,强化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政府、社会、市场多种形式的人才资本投资,提高社会资本在人才投资中的比重。实践证明,既坚持市场配置的改革取向,又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才能保证人才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引进区外人才与用好本土人才的关系。人才既是流动性的,也是共享性的。引进人才是当务之急,而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又是一项基础工程。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稳定和使用是明智之举。在谈到人才时,人们往往看重外部引进人才而忽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在调研中,有专家提出,招人才是招女婿,要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问题出现。因此,在引进人才时,必须要考虑对现有人才的平衡政策。
  3、高端人才与基础性人才的关系。高端人才不仅自身是人才,而且是其他人才的发现者、培养者和使用者,不仅自身贡献大,而且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因此,从中阿人才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集中培养、吸引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要通过抓高端人才带动基础性人才提升素质、调整结构,形成高、中、低端人才并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政策吸引与体制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放宽、放活各项激励政策,另一方面,要构建更具活力的人才建设体制机制,把人才管理从各类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中解脱出来,调动和保护人才的创造力,建立与中阿经贸合作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化、外向型人才资源管理体制。
  5、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的关系。一般说来,欠发达地区在薪酬、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难以对人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但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可以使人才有一个逐渐熟悉、适应的过程,从而实现柔性引进到刚性引进的承接和转化。宁夏要树立开放式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短期教学、科研合作、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技术入股及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加大借智力度。在引才工作中,除刚性引进外,积极构建“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引才机制,广招中阿合作急需的人才。目前,坚持基础性人才以刚性引进为主,“既求所用,又求所有”;高层次人才以柔性引进为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走刚性与柔性引才并重的发展之路。
  6、突出重点与带动一般的关系。要突出抓好中阿合作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端人才群体,以此为龙头带动宁夏整个中阿人才队伍发展,增强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和实力。
  7、改变客观条件与改变主观意识的关系。从客观条件来说,宁夏作为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南沿海和其他一些经济发展高增长地区都不具可比性。因此,在客观物质条件短期难以改变的前提下,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即改变政策、环境、服务等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如不能改变客观条件,就改变主观态度”。
  8、人才数量与人才素质的关系。数量优势不等于素质优势。既要有量的概念,还要有质的追求。只讲数量,不讲素质,人才队伍不会强;只讲素质,不讲数量,人才队伍不会大。在中阿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既要重视数量,也要重视素质,逐渐从追求以量取胜转到以质取胜的轨道上来,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使数量优势提升为素质优势。
 
本调研报告执笔人:赵 磊、周晓军、周泽超、郭正东、周彤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排行
 
  1. 宁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对
  2.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
  3. 大工业:关于固原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
  4. 加快银川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调查研究
  5. 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设的
  6. 宁夏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调查与研究——
  7. 促进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8. 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对策思考
  9. 广西、海南、浙江三省(区)调研对宁夏
  10. 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宁夏实现跨越式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宁ICP备05002345号 主管单位: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1 传真:0951-2082542 Email:nxdx@nxdx.org.cn